无监督学习有哪些扩展方法或改进算法来应对这些挑战

问题:无监督学习的扩展方法和改进算法

介绍

无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用于从无标签的数据集中发现模式、结构和关系。相比于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的一个主要挑战是缺乏标签信息,因此需要探索一些扩展方法和改进算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的扩展方法和改进算法,包括聚类算法、降维算法以及生成模型。以K-means聚类算法为例,详细介绍算法原理、公式推导、计算步骤和Python代码示例,并解释代码细节。

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是一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它将数据集分成K个簇,使得簇内的数据点相似度最高,而不同簇之间的相似度最低。

算法的基本原理如下: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点。
2. 将数据集中的每个样本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3. 更新聚类中心为每个簇的中心点(即簇内的点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的变化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聚类算法的效果可以通过目标函数来度量,通常使用簇内平方和(SSE)作为目标函数。簇内平方和度量了每个样本点与其所属簇中心之间的距离之和。

公式推导

为了更好地理解K-means算法,我们将推导出目标函数。假设有一个数据集$X={{x_1, x_2, …, x_n}}$,其中每个$x_i$表示一个样本点,$n$表示样本的数量。我们用$C={{c_1, c_2, …, c_k}}$表示聚类中心的集合,其中$k$表示聚类的数量。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指示变量$r_{ik}$来表示样本点$x_i$是否被分配到聚类中心$c_k$。当$x_i$被分配到聚类中心$c_k$时,$r_{ik}$等于1,否则等于0。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将目标函数定义为最小化簇内平方和(SSE):
$$J=\sum_{i=1}^n\sum_{k=1}^k r_{ik} \lVert x_i-c_k \rVert^2$$

其中,$\lVert \cdot \rVert$表示欧氏距离。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适当的$r_{ik}$和$C$,使得目标函数$J$最小。

计算步骤

根据K-means算法的原理和目标函数,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计算步骤:

输入:数据集$X={{x_1, x_2, …, x_n}}$,聚类数量$k$
输出:聚类中心$C$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点。
  2. 初始化$r_{ik}=0$,$C={{c_1, c_2, …, c_k}}$
  3. 重复以下步骤:
    a. 对于每个样本点$x_i$,计算其到每个聚类中心$c_k$的距离,选择最近的聚类中心,并将$r_{ik}=1$。
    b. 对于每个聚类中心$c_k$,更新其为所属簇内样本点的平均值。
    c. 如果聚类中心的变化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则停止迭代。
  4. 返回聚类中心$C$。

以上便是K-means算法的计算步骤。

Python代码示例

下面给出一个完整的Python代码示例,来演示如何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所需要的第三方库: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blobs

然后,我们生成一个虚拟数据集来进行聚类:

X, _ = make_blobs(n_samples=200, n_features=2, centers=4, cluster_std=1.5)

接下来,我们定义K-means算法的函数:

def k_means(X, k, max_iters=100):
 #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centers = X[np.random.choice(len(X), k, replace=False)]

 for _ in range(max_iters):
 # 计算每个样本到每个聚类中心的距离
 distances = np.linalg.norm(X[:, np.newaxis] - centers, axis=-1)
 # 分配每个样本到最近的聚类中心
 labels = np.argmin(distances, axis=-1)

 # 更新聚类中心为每个簇内样本点的平均值
 new_centers = np.array([X[labels==i].mean(axis=0) for i in range(k)])

 # 判断聚类中心是否发生变化
 if np.all(centers == new_centers):
 break

 centers = new_centers

 return centers, labels

最后,我们调用K-means函数进行聚类,并绘制聚类结果:

centers, labels = k_means(X, k=4)
plt.scatter(X[:, 0], X[:, 1], c=labels)
plt.scatter(centers[:, 0], centers[:, 1], marker='x', color='red', s=200)
plt.show()

以上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并利用matplotlib库绘制了聚类结果的散点图。

代码细节解释

在上述代码中,我们首先通过make_blobs函数生成了一个具有4个簇的虚拟数据集。然后,我们定义了一个名为k_means的函数,该函数接受数据集、聚类数量和最大迭代次数作为输入参数。

在函数内部,我们根据K-means算法的步骤进行计算。首先,我们随机选择了k个初始聚类中心。然后,在每次迭代中,根据样本点与聚类中心的距离,将样本点分配到最近的聚类中心。接下来,我们更新聚类中心为每个簇内样本点的平均值。最后,我们判断聚类中心是否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则结束迭代。最终,我们返回聚类中心和样本点的标签。

在主程序中,我们调用了k_means函数进行聚类,并利用plt.scatter函数绘制了聚类结果的散点图。

这些代码细节帮助我们理解了K-means算法的实现步骤,以及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数据集中进行聚类分析。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ohngo689.com/824025/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大家都在看

亲爱的 Coder【最近整理,可免费获取】👉 最新必读书单  | 👏 面试题下载  | 🌎 免费的AI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