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先不意味着商业成功

很多硬件工程师认为硬件工程师的工作重点是绘制原理图和PCB,以及进行电路调试。大家往往开始投入一个项目的时候,需求往往相对比较明确和固定。硬件工程师往往从硬件经理或者系统工程师那里获取到需求,然后开始设计,做原理图、绘制PCB,组装整机,进行调试和测试,解决硬件问题,这些构成了我们硬件工程师的全部工作循环,我们在每日、每天、每年不断重复。

不单纯的硬件工程师,包括软件工程师以及其他工种,往往关注技术实现,而忽略产品的终极目标是商业成功。你做的产品在生产线上是否能够高效生产?是否能在客户手上能快速的安装?客户使用起来是否顺手?如果你的产品在生产线上总有很多的问题,每轮次生产都有很多的不良品;如果你的产品在客户那里安装起来非常困难,结构大小根本不适合客户的使用场景,客户要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才能把他配置到可用状态;如果你的产品在客户手上应用经常死机,或者一开机噪音就非常大……其实你把原理图绘制出来,把PCB绘制完成,功能调试完成之后,并不代表你的产品能够完美交付,也不代表客户对你的产品超出预期的满意。

以几个案例来说明一个道理,有时候不是以技术先进性和可实现性优先考虑的,而是要准确理解产品的商业定位,清晰的思考商业目标。

一个网络摄像头的项目立项过程中,由于项目进度比较紧张,所以在立项的过程中,硬件、结构、工业设计的人员同时投入评估可行性。在关于产品的造型是做得特立独行,还是中规中矩。按照市面上流行的方式做,造型没有什么可以变化的,枪机做成长方体、圆桶等常规造型就可以。但是作为安防行业的后入者,需要一些差异化。那么参与分析的工程师就有一些分歧。对于工业设计工程师和市场人员认为,外观差异化非常重要,需要特立独行;对于硬件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他们认为注重产品性能、生产效率、直通率、供应性等等维度,作为工业产品需要中规中矩。

最终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最后确立原则:首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未来竞争对手的挑战层面考虑,决定是否需要外观的独特性;第二,如果作为监控安防的后入者,期望在血海中杀出血路,避免同质化、价格战,那么在这款产品的市场定位上定义为高端产品,所以在特殊功能、性能指标、差异化方面追求极致,外观要夺目耀眼,鹤立鸡群;而在成本、制造等维度上面做出妥协;第三,毕竟该款产品是一个企业的产品,并不是个人消费者产品,所以在达到外观差异化之后,并不需要外观维度追求极度的极致,所以需要先由硬件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提出约束条件,然后由工业设计工程师开展工业设计,避免工业设计的工程师天马行空,做出的外观设计不具备可实现性,导致反复改稿。第四、外观特立独行,自然导致结构和硬件设计上的诸多挑战,例如异型的PCB会造成一些布局区域的浪费,影响集成度;特殊形状会导致生产效率没那么理想;结构工程师需要考虑众多装配过程中的撞件、干涉的可能性;还需要考虑可生产性,可维护性、可维修性因此而带来的代价。

为了外观这一特性,硬件设计的性能、成本、散热、布局等等维度可能都不能达到最优,同时硬件工程师的工作量也可能成倍的增加,但是对于个人消费品和企业消费品来说,并不是总是优先考虑硬件设计的最优化。决策应该是基于商业目标去思考。

市场人员收集分析需求,这几年随着办公园区接入带宽的上升和无线局域网的快速普及,很多园区里,楼层接入设备对百兆传输需要已经非常少了,千兆传输要求成了标配,万兆传输要求增长速度让人吃惊,在这样的技术需求更新换代的变革时期,硬件产品当然要保持技术领先,产品定义要从原来百兆千兆混合接入,转向全千兆接入或者是万兆千兆混合的接入。公司决定先对主力产品进行升级,把买的最好的3U高12槽位的框式接入设备升级,整个系统可以要支持一半千兆接入一半万兆接入的规格。

项目立项的过程中,硬件设计师分析产品容量能力提升目标一定能达成,对这个产品能满足客户未来需求充满信心。但是他在和市场、服务、维护人员讨论中了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隐形规格要求,产品实际使用的场景是中,安装设备的机柜很多是放在楼层拥挤的传输间或配线房子,通风散热环境都很恶劣,尤其是在有历史年头的老园区里这个问题更突出,有些机房里甚至还没有空调,因此对设备的散热能力和适应高温环境的运行可靠性要求很高,这个成为了产品硬件设计的工程实现的难点。

硬件设计师专门请服务工程师带着他到一个典型场景中调研,现场看到安装机柜狭小,机柜后门打不开,设备安装背面的空气流通空间非常有限。这些一手信息成为了产品整机设计、散热设计、流量模型优化等关键的输入点。经过和市场、服务几轮硬件方案讨论,先在整机容量提升目标和环境适应性要求上取了平衡,调整产品容量规格;在通过优化单板和整机设计,改善系统风道,在不更换更强风扇的情况下最大化散热效率;最后改善了安装方式,把对安装环境空间要求也很低,问题完美解决。

整机产品定义设计没有盲目追求容量规格领先,而是吸收了不同意见,充分考虑了产品易用性,成就了这个产品的商业成功。

硬件工程师往往尽职尽责的做好”本分的工作”,小心谨慎的关注着硬件相关的一切细节,硬件产品是按照硬件规格要求设计的;硬件原理图、PCB、整机的设计都仔细核对了一遍又一遍;硬件测试验证做的很充分,每一个硬件问题都做到了闭环;但是有时结果也不因为我们专注于硬件本身而优秀。我们电路板是信号质量好的,一板成功的,但是市场反馈未必优秀:我们做出来的硬件产品不是客户想要的,或者被我们的客户评价为是一个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糟糕的硬件产品。这样的一个糟糕的硬件产品对于公司、对于我们这些硬件工程师就是一场噩梦。

如果硬件工程师做出一个没有市场、没有利润的硬件产品就是一场悲剧。我们想成为一个更成功的硬件工程师,想让自己在亲手打造的硬件产品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我们必须在关心硬件设计和硬件实现的基础上,更多的去关注产品是否能够”卖的好”,是否能够”赚到钱”。我们要让自己多一些商业成功的意识,以”实现产品商业成功”的思想去牵引自己审视硬件产品。

硬件产品和软件产品是完全不一样的,软件产品可以小步快跑,可以试错迭代,可以控制投资;但是硬件产品固定周期长,固定投入大,有问题改进周期长。因此,做硬件产品给我们犯错的空间是非常非常小的,硬件设计和开发方向选择的错误,会导致硬件开发付出惨重的代价。在我们硬件领域,”做正确的事”与”正确的做事”一样重要。这也要求我们要逐步培养自己从技术思考模式转变为全流程思考模式,由一个工程师向一个项目灵魂的转变。

我们现在见到的个人操作系统,一般是微软的 Windows 和苹果的 Mac 操作系统,但是在这之前是没有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的,那时候的技术人员和百姓只能使用命令行操作系统,就是要输入一个个字母来操控计算机的运行。

世界上最早推出个人图形交互操作系统是乔布斯的苹果公司,那款电脑叫麦金托什,这是一款划时代意义的计算机,从此普通人不用再记下繁多的命令行去操作电脑。

但最早的图形交互界面其实不是苹果公司发明的,而是施乐公司发明的,但是这家公司并不善于将先进的技术商业化,乔布斯在施乐公司看到这种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时,知道这是引领时代的技术。

他回到一苹果公司后,就集中力量把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开发出来,并安装在新的麦金托什电脑上。

新的电脑上边需要软件,于是乔布斯邀请盖茨为他的新电脑开发几款软件。

这是一件后来令乔布斯后悔终生的事情,盖茨也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一眼就明白这个电脑将开启一个新时代,但他也知道微软暂时没有实力研发相似的产品,「实际上,微软在 9 年后,才推出可用的图形化界面操作系统 Window 3.0」。

这 9 年的时候,微软利用麦金托什的封闭性,以及在其上开发软件的困难,向外便宜销售 DOS 系统,联合 IBM,最终愣是拖到了 Window3.0 的到来,并最终夺得了个人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

这就让大船想到了当年微信小程序和快应用,这两个产物差不多是同时开始的。

大船其实是非常喜欢快应用的,它的启动和运行速度均快于小程序,大船当时特别嫌弃小程序,觉得它太慢了。

当时大船还在电脑上安装了快应用的开发环境,跑了一个 Demo。

可是实际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快应用和小程序谁赢了呢,很明显是小程序。

在大船看来快应用没有一个强力的统一组织去推进和管理快应用生态,导致快应用蛮荒生长,不成气候。

反观小程序呢,背后有微信这个大树,生态和规范都比快应用好,所以虽然操作流畅性上没有快应用好,但是最终还是小程序笑到了最后。

Original: https://blog.csdn.net/xhtchina/article/details/120376110
Author: 瞻邈
Title: 技术领先不意味着商业成功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ohngo689.com/653701/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大家都在看

亲爱的 Coder【最近整理,可免费获取】👉 最新必读书单  | 👏 面试题下载  | 🌎 免费的AI知识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