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的分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

机器学习大致可分为三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介绍。

监督学习

用数据挖掘领域著名学者韩家炜教授的话来说,所有的监督学习(Supervised Learning),基本上都是分类(Classification)的代名词。它从有标签的训练数据中学习模型,然后对某个给定的新数据利用模型预测它的标签。

这里的标签其实就是某个事物的分类。在某种程度上,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作业的”标准答案”,而对于每次监督学习的输出,可理解为自己作答的答案。如果我们给出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致,老师或家长就会监督我们来纠错,这样一来二去,我们对题目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在做新题时,正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比如,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某个动物是猫、狗或猪,然后在我们的大脑里就会形成或猫或狗或猪的印象(相当于模型构建),当面前来了一只”新”小狗时,如果你能叫出”这是一只小狗”,那么恭喜你,标签分类成功!

但如果你回答说”这是一头小猪”,这时你的父母就会纠正你的偏差:”乖,不对,这是一只小狗。”这样一来二去地进行训练,不断更新你大脑的认知体系,当下次再遇到这类新的猫、狗、猪时,你就会在很大概率上做出正确的”预测”分类。

监督学习的示意图如图 1 所示。

机器学习的分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的示意图

图 1:监督学习的示意图

事实上,整个机器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干一件事,即通过训练学习得到某个模型,然后期望这个模型也能很好地契合(fitting)”新样本”。这种让模型契合新样本的能力,也称为”泛化能力”,它是机器学习算法中非常重要的性质。

非监督学习

与监督学习相反,非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所处的学习环境中都是没有标签的数据。韩家炜教授又指出:非监督学习,本质上就是”聚类”(Cluster)的近义词。聚类的思想起源非常早,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周易·系辞上》中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但真正意义上的聚类算法,却是 20 世纪 50 年代前后才被提出的。为何会如此滞后呢?原因在于,聚类算法的成功与否高度依赖于数据。数据量小了,聚类意义不大;数据量大了,人脑就不灵光了,只能交由计算机来解决问题,而计算机在 1946 年才出现。

https://docs.qq.com/pdf/DR1doYmNBYUZ3RVNX

如果说分类是指根据数据的特征或属性,将新对象划分到已有的类别当中,那么聚类一开始并不知道数据会分为几类,而是通过分析将数据聚成若干个群。简单来说,给定数据后,聚类能从数据中学习得到什么,就看数据本身具备什么特性了。

基于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于剑教授对聚类做出了 12 字的精彩总结:”归哪类,像哪类。像哪类,归哪类。”但这里的”类”也好,”群”也罢,事先我们是不知情的。一旦归纳出一系列”类”或”群”的特征,再来一个新数据时,我们就可以根据它距离哪个”类”或”群”较近,预测它属于哪个”类”或”群”,从而完成新数据的”分类”或”分群”功能。这就是非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示意图如图 2 所示。

机器学习的分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

非监督学习示意图

图 2:非监督学习示意图

比较有名的非监督学习算法有 K 均值聚类(K-Means Clustering)、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DBSCAN、深度信念网络(Deep Belief Net)等。

半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Semi-supervised Learning)既用到了标签数据,又用到了非标签数据。

有一句骂人的话,说某个人”有妈生,没妈教”,抛开这句话中的骂人含义,其实它说的是”非监督学习”。但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仅”有妈生,有妈教”,还有小学教、中学教、大学教,”有人教”的意思是,有人告诉我们事物的对与错(即对事物打标签),然后我们就可据此改善自己的性情,慢慢把自己调教得更有教养,这自然就属于”监督学习”。

但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长大。而长大的标志之一,就是自立。何谓自立呢?就是远离父母、走出校园,没有人告诉你对与错,一切认知都要基于自己早期已获取的知识,并从社会中学习,扩大自己的认知体系,当遇到新事物时,我们能泰然自若地处理,而非六神无主。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人类成长学习的最佳方式当属”半监督学习”!它既不是纯粹的”监督学习”(如果是这样,我们的创造力和认知体系可能会被扼杀,我们也永远不可能超越父辈和师辈),也不属于完全的”非监督学习”(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如无根之浮萍,花很多时间重造轮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半监督学习”呢?下面我们给出它的形式化定义:

给定一个来自某个未知分布的有标记示例集 {(x1, y1), (x2, y2), …, (xk, yk )},其中 xi 是输入数据,yi 是标签。对于一个未标记示例集 U={xk+1, xk+2, …, xk+u },这里 u 为未标记样本数。我们期望通过学习得到某个函数:fY→X,通过它准确地对未标记的数据 lix+,预测其标签 iy。这里 xi∈X,均为 d 维向量,yi∈Y,为示例 xi 的标签。

半监督学习的示意图如图 3 所示。

机器学习的分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

半监督学习示意图

图 3:半监督学习示意图

形式化的定义比较抽象,下面我们列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辅助说明这个概念。假设我们已经学到:

a) 马晓云同学(数据1)是一个牛人(标签为牛人);

b) 马晓腾同学(数据2)是一个牛人(标签为牛人)。

假设我们并不知道李晓宏同学(数据3)是谁,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牛人,但考虑他经常和二马同学共同出入高规格大会,都经常会被上层人士接见(也就是说他们虽独立,但同分布),所以我们很容易根据”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给李晓宏同学打上”牛人”标签。

这样一来,我们的已知领域(标签数据)就扩大了(由两个扩大到三个),这也就完成了半监督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半监督学习就是以”已知之认知(标签化的分类信息)”扩大”未知之领域(通过聚类思想将未知事物归类为已知事物领域)”。但这里隐含了一个基本假设—聚类假设(Cluster Assumption),其核心要义就是,相似的样本拥有相似的输出。

常见的半监督学习算法有生成式方法、半监督支持向量机(Semi-supervis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 S3VM,是 SVM 在半监督学习上的推广应用)、图半监督学习、半监督聚类等。

事实上,我们对半监督学习的现实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能收集到的标签数据非常有限,而手动标记数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非标签数据却大量存在且触手可得,这个现象在互联网数据中更为常见,因此半监督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Original: https://blog.csdn.net/pythondby/article/details/121886359
Author: IT孔乙己
Title: 机器学习的分类(监督学习、非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

原创文章受到原创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ohngo689.com/639625/

转载文章受原作者版权保护。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出处!

(0)

大家都在看

亲爱的 Coder【最近整理,可免费获取】👉 最新必读书单  | 👏 面试题下载  | 🌎 免费的AI知识星球